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。戊寅九月至留都,抵岸,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。日晡,汶水他出,迟其归,乃婆娑一老。方叙话,遽起曰:“杖忘某所。”又去。
余曰:“今日岂可空去?”迟之又久,汶水返,更定矣。睨余曰:“客尚在耶!客在奚为者?”余曰:“慕汶老久,今日不畅饮汶老茶,决不去。”
汶水喜,自起当炉。茶旋煮,速如风雨。导至一室,明窗净几,荆溪壶、成宣窑磁瓯十余种,皆精绝。灯下视茶色,与磁瓯无别,而香气逼人,余叫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余问汶水曰:“此茶何产?”汶水曰:“阆苑茶也。”余再啜之,曰:“莫绐余!是阆苑制法,而味不似。”汶水匿笑曰:“客知是何产?”余再啜之,曰:“何其似罗岕甚也?”汶水吐舌曰:“奇,奇!”
余问:“水何水?”曰:“惠泉。”余又曰:“莫绐余!惠泉走千里,水劳而圭角不动,何也?”汶水曰:“不复敢隐。其取惠水,必淘井,静夜候新泉至,旋汲之。山石磊磊藉瓮底,舟非风则勿行,放水之生磊。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,况他水耶!”又吐舌曰:“奇,奇!”
言未毕,汶水去。少顷,持一壶满斟余曰:“客啜此。”余曰:“香扑烈,味甚浑厚,此春茶耶?向瀹者的是秋采。”汶水大笑曰:“予年七十,精赏鉴者,无客比。”遂定交。
译文
周墨农曾经对我说起南京的闵汶水,品茶不喝就能辨别茶的优劣,真正是茶道高手。崇祯十年(1638)九月我到南京去,船刚抵岸,我就前往桃叶渡拜访闵汶水。
下午,闵汶水正好外出,过了很长时间才回来,我一看竟然是一位头发蓬松散乱的老人。刚要与他聊几句话,汶水老人急忙起身说:“我的拐杖忘记在某个地方了。”于是就又离开了。
我自言自语道:“今天怎能白来一趟呢?”我继续等待很久,汶水老人才迟迟归来,已是初更以后。老人吃惊地看着我说:“客人还在呢?为什么还在这里?”我说:“仰慕您老人家很久了,今天如果不能畅饮您煮的茶,绝不会离开的。
汶水老人看到我的诚意很高兴,便亲手支起炉子煮茶。茶很快就煮好了,速如风雨。老人带我来到了一个窗明几净的房间,室内有荆溪壶、成宣窑等十多种瓷瓯,都是精品。我在灯下观察茶色,发现茶色与茶具的颜色浑然一体,而且香气逼人,我赞不绝口。
我问汶水老人:“这茶产在什么地方?”汶水老人回答:“阆苑茶。”我再喝一口茶水,说:“您别骗我了,这茶是阆苑茶的制法,但味道不是阆苑茶。”汶水老人偷笑说:“那你说是什么地方的茶呢?”我又一次拿起茶杯抿一口道:“这茶怎么那么像罗岕茶呢?”。汶水老人听后吐舌称奇。
接着我又问:“泡茶是用什么水?”老人回答:“惠泉水。”我又说:“您不要骗我了。惠山泉距离此千里,如果运到这里水一定会变质的,但这水一点也没变,这是为什么?”
汶水老人说:“看来你也是懂茶之人,不敢再瞒你了。取惠泉水前,一定要淘井,在静夜等待新泉涌出,然后马上取水。在水瓮底部铺就山石,待到有风时才行船,让鲜活的泉水保持磊石中的气息,即使寻常的惠泉水也比这样取出的泉水逊色一个等级,更不要说其他的水了!”
闵老人再次对我啧啧赞叹,连连称奇,话还未说完就又离开了。一会儿过后,他拿出一壶茶并满对我说:“你再品尝一下这个茶。”我品完说:“这茶香气浓烈,味道醇厚,这是春茶吗?但刚才煮的茶却是秋天里采摘的。”汶水老一听大笑说:“老朽七十岁了,所见品茶高人中,没有能超过你的人了。”于是两人定交。
张岱(1597--1689),字宗子,后改字石公,号陶庵,又号蝶庵居士、六休居士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张岱出生于官僚之家,家境富裕,年轻时四处游历,见识颇广,又时常休闲遣兴于各类艺术之中,生活可谓安逸清闲、丰富多彩。明朝灭亡之后,张岱因拒绝进入清廷任职,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变成了下层贫民,生活穷困潦倒,后来更是以入山著书以终。张岱擅长散文,一生著作颇丰,包括《琅缳文集》《陶庵梦忆》《西湖梦寻》 《夜航船》《石匮书后集》 《四书遇》等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